2022-01-18

Lokah Su 藝文餐廳

 

 

Lokah Su 藝文餐廳

  不明顯的白色招牌,隱身於巷弄內的藝文餐廳,簡約的擺設卻有著一層溫度。泰雅族主廚「伊凡」,是料理人、是藝術家、是文化工作者也是國家及土壤調查員,深入全台灣每一座高山和原住民傳統領域。
  伊凡的料理,特別堅持使用台灣原鄉,結合了山野生存經驗和希望將原住民文化傳遞給大家。乾淨舒適的用餐空間加上主廚幽默風趣的解說,不時與我們分享他的理念及烹調方式。重要的是,以原住民文化核心和最安全健康的食材,用「心」做料理。

第一道料理─甘蔗慢燉土雞腿湯
  天冷了,來碗溫暖你心的熱湯吧! 用蘋果、西紅柿、水梨三種蔬果三天燉煮的時間熬製等候出來。 真心熬煮,情感醞釀,那麼的樸實,那麼的清甜。這味道至今還有一點甘醇在呢!

第二道料理─竹子麵包佐醃豬肉沙拉
  桂竹是泰雅族人重要的容器,在自製的發酵麵糰中加入了小米,放置在桂竹上一起烘烤。濃濃的桂竹香氣為麵包增添了獨特香味,結合了現代飲食概念,搭配自製馬告及初榨橄欖油與巴薩米克醋,滾放了二十八天,味道更加濃郁深沉,帶出些許的甜味。大受歡迎的桂竹麵包,就如同一艘搭載文化味道的小方舟,一路航向我們心中。 秘製的醃豬肉加上水耕蔬菜意外百搭,巴薩米克醋的酸甜滋味,緩和了橄欖油的微刺激感,在嘴巴裡甜中帶鹹,鹹中又帶鮮,味道豐富而不雜膩。恰似女兒心,捉模不透;又飄忽不定,似近又遠;偶爾嗆辣又偶爾甘甜,這一道料理吃出了一段情感!!

第三道料理─梨山蜜蘋果檸檬翼板牛
  板腱牛的肉香、蜜蘋果的芳香、蘋果醋的清香,三種香氣融為一體,讓這道料理香氣撲鼻。 美味的關鍵在於火侯的掌控,從燒陶藝術,炙燒牛肉,主廚伊凡對於高溫和火侯的熟悉,完全發揮在火烤料理上。掌握溫度,才能呈現板腱牛肉油脂豐潤的最佳口感,再淋上搭配釀製兩年的蘋果醋,果香四溢的蘋果牛搭配在一起,真的是絕配啊!!如果再來一杯紅酒儀式感滿滿,就讓今晚沉醉在美味的饗宴吧!

第四道料理─炭燒馬告小米酒豆乳烤雞腿
  小巧嬌貴的玉米筍,生長於海拔一千六百公尺到一千八百公尺,不添加任何的調味,清脆而扎實。獨特的香氣讓你在享用之際,不但可以感受清脆口感,還能聞到陣陣清香。
番薯在不同世代扮演多樣的角色,可能在我們心中它是養生是飽足而美味的佳餚;但它卻是原住民最具代表性的主食。紫番薯、紅番薯、黃番薯三種不同的番薯三個不同的部落,用來搭配飲食的風貌。 表面油亮,口感厚實,肉質鮮美軟嫩的雞腿排,光看著就足以讓人垂涎三尺,香甜的醬汁是用水果和野生蜂蜜調配出來,再加上經過三道料理程序,香煎、炭烤、炙燒將雞腿排的多汁鎖在裏頭。一口口吃下,幸福感滿溢胸懷。城市風情,部落美食,在這道料理烙上的故事,感動一直在這裡。

第五道料理─梨山蜜蘋果炙烤豬五花
  感謝主廚伊凡專給我們的特製料理。埔里的黑豬肉和松阪豬肉,兩種白肉在搭上經過炭烤的梨山甜柿,Q 彈又香甜;「時間可以讓風味更好,所以主廚伊凡願意慢慢等待」炙烤串燒分為三部分,前後兩端是松阪豬肉,中間串著一塊五花肉,利用義大利進口的青醬搭配刺蔥,去掉油膩感;並融入自製馬告辣醬搭配蜂蜜,成為口感軟嫩,油香及甜香並陳的炙烤豬肉串。而這道料理更是致敬原住民在山裡直火炭烤的智慧。

第六道料理─炙燒野溪鱘龍魚捲
  每一種食材、每一道料理,背後都各有趣味的身家背景、料理時的奇巧秘訣… 料理者精心製作的佳餚是需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和繁瑣的程序,而我們享受美食者能吃得健康、能吃得安心,一定要心存感恩。 生存水質非常高的鱘龍魚,必須在攝氏 15 度的活水裡,沿用了原住民的智慧,使用石板來燒烤鱘龍魚身上最可口的部位,淋上烤出後的魚油加點小米酒和 Suka 醬料,最後再加入一點點的蜂蜜,這道料理實在太美味了,令舌尖跳躍,味蕾唱歌! 但最重要的關鍵在後頭呢~油脂豐富的比目魚肉表面炙燒,底下淡淡的檸檬香搭配青醬和馬告橄欖油,化原始的野性為迷人的風味,而且有機檸檬是主廚伊凡親自擠的喔!

第七道料理─野生愛玉水果杯
  愛玉,是上天給台灣的禮物。從早期的採摘到之後的規模種植,愛玉都和原住民朋友的生活密不可分!在愛玉上頭可以明顯看見愛玉籽的獨特屑粒,純檸檬和蜂蜜的風味酸甜酸甜的,在加入一些當季的水果。入口即化的愛玉,更多了一股果香味及果肉的口感!當我們在享受天然野生愛玉時,就該好好的珍惜,因為它真的得來不易!!

  一道道精心設計的獨特料理,讓簡單的食材搭配再升級,完全開拓我們的新味蕾!不只有美食背後的來源故事,更有時代性的陳述,在 Lokah Su 藝文餐廳裡,透過簡單的料理我們彷彿走了一次原住民遷徒的歷史,表達出不同時代性的產業與飲食文化對原住民的影響。 主廚伊凡,在用餐的順序、空間的藝術和小火慢燉的用心,無意間將整個故事傳遞給了我們,而我們收下來自他家鄉的故事。